一名52歲男性被診斷為“晚發性癲癇”
,醫生對其的治療方案為每日兩次開200毫克苯妥英
,這符合常規的用藥劑量
。因該患者有局灶性癲癇
,意識受損
,因此需要定期服藥
,但過程中並未進行TDM檢測
。在1個月的治療之後
,該患者出現不能行走
,經常摔跤
,而且即便服藥了也依然發生癲癇症狀的情況
。在查找原因的過程中
,雖然發現小腦檢查顯示手指鼻測試和運動障礙受損
,腳跟到腿的機動也受損
,Romberg的測試結果也是陽性
,但是其他實驗室檢查
,包括磁共振
、肝腎功能等均顯示正常
。
這時有毒理學專家建議進行苯妥英TDM檢測
。結果顯示苯妥英的血藥濃度稍偏高
,為30.5 mcg/ml(正常範圍為10-25 mcg/ml)
。針對這一情況
,馬上下調了患者的服用劑量
,並在3周後完全停用苯妥英
,改成使用丙戊酸
。兩周後患者開始行走正常
,也沒有再發癲癇
。采用Naranjo量表
,得分為7分
,提示可能是不良反應
。
該案例表明
,在為癲癇患者製定治療方案時,醫生更應該依據TDM的數據來進行設計
,而不是僅僅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
。